在这一时期,部分老一辈的手风琴专家被邀请担任国际手风琴比赛的评委,如王域平从1997年至今连续出任德国国际手风琴大赛评委(亚洲地区唯一常任评委),吴守智在新西兰奥克兰 、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国巴黎等国际手风琴比赛中担任国际评委等等。
四 中国手风琴教学理论研究及教材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手风琴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中国手风琴的教学演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关于教学和演奏的理论研究逐渐系统化,教材也日益完善。
1991年11月由山东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一鸣、史汝霞选编的《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当时国内的手风琴论文。这本论文集既有老一辈演奏家的独到论述,也有各地音乐艺术院校手风琴教师的经验之谈,还有青年演奏家关于演奏风格、表演倾向方面的文章。编者根据不同内容进行了整理分类,形成“理论篇”、“教育篇”、“技巧篇”三大部分。此外,由李未明主编的《手风琴园地》也发表了许多研究教学演奏理论的文章。1998年,上海手风琴协会会长李聪创办了被誉为“中国手风琴史上的里程碑”的因特网网站“中国手风琴在线”(网址:www.accordions.com/china),不但为中国和世界手风琴界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也为手风琴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教学理论及教材资料方面的信息。
这些文章中有研究教学原理的,如《高师手风琴教学改革初探》(郭建忠)、《车尔尼钢琴练习曲在手风琴训练中的重要性》(陈一鸣);有演奏方面的,如《浅谈手风琴演奏中的节奏处理》、《演奏心理素质引论》(白陆平)、《手风琴演奏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体会》(王域平);还有更多探讨手指技巧训练、风箱运用等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的,如《论手风琴的触键方法》(任士荣)、《论手风琴风箱设计与音乐形象的统一》(杨国立)、《试谈手风琴风箱的运用》(吴守智、徐万一);也有针对中国手风琴艺术未来发展道路的探讨,如《历史的召唤——关于中国手风琴学派的构想》(李遇秋)、《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若干问题》(王域平)。
在这些文章中,无论是关于演奏还是涉及教学,都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听觉和良好读谱习惯的培养,学会聆听音色,尊重作曲家的谱面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适当的音乐和正确的风格,取得好的演奏效果。应当避免单纯强调“快、响、颗粒状”的教学和演奏。正如澳大利亚著名手风琴演奏家塔特佳娜·露吉克曾指出的:“如果一位演奏家在其音乐会结束时,人们只评论他手指的速度、技巧的运用如何,那他的演奏就失败了”。在教学中应当明确,演奏的最终目的不是炫耀技巧,而是表现音乐。除了音乐的正确把握,还应当掌握全面的演奏技能,包括自然放松的状态、科学的弹奏方法和全面的演奏技巧。在练琴时,要动脑进行高效率的练习。此外,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应当建立先进完备的手风琴教学、教材、历史、理论方面的信息资料库,这样才能使教学演奏保持领先。
在与国外手风琴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好的外国手风琴教材和曲目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引进出版。主要有:
车尔尼手风琴练习曲集(1-4册)[波]耶日·澳热霍夫斯基编著
马格南特手风琴演奏法(1-2册)[美]查尔斯·马格南特编著 颜丽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