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手风琴技巧[美]弗朗克·加维安尼编 俞人豪译
外国手风琴曲选(1-5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
外国手风琴名曲选 李未明编
外国通俗名曲30首——手风琴独奏 李遇秋改编
手风琴复调曲选(一)——根据巴赫、亨德尔作品选编 吴守智改编
还有部分由中国手风琴家根据外国乐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被人民音乐出版社收录在80年代后出版的《手风琴曲选》(6-10)中,主要有:白陆平改编的《巴黎的微风》(A·德尔罗伊曲)和《美丽的山村姑娘》(意大利民歌);林华根据日本同名歌曲改编的《邮递马车》;王域平根据德·斯卡拉蒂(意)作品改编的《奏鸣曲》(田园曲、托卡塔、加沃特),根据德·法亚(西)作品改编的《火祭舞》等等。
随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这一时期由中国手风琴工作者自己编创出版的手风琴书籍 也非常丰富,比较全面地覆盖了当前使用的中外曲目。但目前看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同书籍之间大量初中级曲目的重复,二是许多优秀的外国手风琴乐曲和中高级的乐曲只是在专业院校的教师内部交流而没有出版,三是手风琴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目太少,只有陈一鸣的《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和吴守智的《中国手风琴探索与思考》两本,其余的只是一些中短篇论文形式的研究。
五 新时期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
新时期的到来,使手风琴的创作思路越来越宽,在题材的选择、体裁的运用和技法的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拓展。1989年10月,在中国手风琴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手风琴作品评奖中,《天女散花》、《傣家欢庆泼水节》、《长城恋》、《牧民之歌》等作品获得了优秀创作奖;《时光畅想曲》、《我为祖国守大桥》、《苗岭情》、《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作品获得优秀改编奖。共评出优秀创作奖、改编奖32个,有28名作者获奖,获奖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80年代后的作品。中国手风琴创作发展到80年代,已不满足“民歌加和声”、“主题加伴奏”的思维模式,也超越了单纯移植的框框,开始走向手风琴音乐独立创作的发展道路。
不少作曲家在中国调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着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还有一些作曲家则尝试新的风格,追求不同的音响效果。这一时期,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正朝着题材体裁多样化、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从题材来讲,80年代以前的中国手风琴作品虽然有一些成功之作,但其取材形成了一种概念化、标签化的模式,缺少音乐内涵的发掘,创作思维多着眼于具体的情节,强调“为政治服务”的价值取向,音乐成为演绎故事、图解主题的一种手段,曲式与和声也多为传统的单一格调,这就形成了器乐语言简单化的趋向,许多作品变成了依附于政治的符号。它们多数是在创作者主体意识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产生的,阻碍了乐器性能的创新和发挥,也缺少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情。改革开放之后,李遇秋、任士荣在文章中都谈到这一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有广义的题材概念,要注意和声、旋律的变化。如:李遇秋在创作《天女散花》时,吸收了江南丝竹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又移植了古筝、琵琶、竹笛的演奏技法(谱例10),由沉静到悠扬,再发展到热烈,展示了仙女遨游太空来去自由的意境。在创作《广陵传奇》时,前奏运用大七度跳跃、半音级进和模进手法(谱例11),定下了“民族风格现代感”的基调,然后将古曲《广陵散》的旋律加以调整,发展为三个乐段,在曲式、传统和声上追求突破,运用手风琴音乐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广陵传奇》不是原曲简单的移植,而是将原曲的精髓消化之后,在手风琴上进行再创作的结果。题材的扩大和风格的多样化,将更有利于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