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例10)
(谱例11)
就体裁的多元化来看,这时的手风琴音乐已从它传入初期仅处于歌曲伴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展为一个艺术表现性强,具有独立艺术个性的乐种。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上看,有协奏曲,如《长城恋》(林华);有组曲,如《惠山泥人组曲》(李遇秋)、《儿童组曲》(王树生);有手风琴与乐队,如《阴山岩画印象·狩猎》(张新化、王瑞林);有奏鸣曲,如《长征》(李遇秋);有重奏曲,如《江南好》(黄立凡);有幻想曲,如《促织幻想曲》(李遇秋)《诺恩吉亚幻想曲》(王树生)等等,还有大量其它体裁的独奏曲。
就创作手法来讲,可分为三类:
ⅰ延续和发展80年代以前的做法,以民族器乐曲、声乐曲的旋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手风琴曲,追求审美的通俗化、音乐语言的群众化及音响效果的民族化。这类作品有《北京喜讯到边寨》(方圆)、《百鸟朝凤》(方圆)、《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曹志平)、《藏族弦子舞曲》(任士荣)、《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郭伟湘)、《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林华)、《长城恋》(林华)、《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关乃成)、《瑶族舞曲》(任士荣)、《十面埋伏》(姜杰)、《夕阳萧鼓》(冯德刚)、《主题变奏曲》(选自乐曲《双飞蝴蝶》张子敏改编)、《时光畅想曲》(李未明)、《帕米尔的春天》(王树生)、《梁祝》(周培贤改编)、《江南好》(黄立凡)、《怀恋延安》(任士荣)、《杨柳青》(杨文涛)等。
ⅱ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手风琴音乐,追求民族化音响的创新。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云南民歌风系列》(杨铁钢)、《中国风15首》(李建林)、《渔歌变奏曲》(阿土、李未明)、《春到凉山》(王域平)、《塔吉克舞》(张子敏)、《山村的节日》(宋立权)、《傣家欢庆泼水节》(杨铁钢)、《春到帕米尔牧场》(巴雅尔)、《小船圆舞曲》(杨文涛、杨国珍)、《美丽的夏牧场》(姜一鸣、张红旗)、《吹起芦笙跳起舞》(曾键)。
ⅲ借鉴西方现代化作曲技巧,保持民族神韵的作品。这一类作品有《诺恩吉亚幻想曲》、《儿童组曲》(王树生)、《骑兵随想曲》(郑小提、蔚萍)、《阴山岩画印象·狩猎》(张新化、王瑞林)、《山魂》(戴定澄)、《转径》(熊承敏)、《归》(李未明)、《儿童生活剪影》(李未明、阿土)等。
这一类作品还包括李遇秋创作的:抒情圆舞曲、摩托通信兵、聊斋故事二首(“促织”幻想曲、崂山道士)、惠山泥人印象组曲(六子戏弥陀、天女散花、阿福、京剧脸谱)、红叶抒怀、广陵传奇、南国情、桑榆之梦(帕萨卡利亚舞曲)、沉睡与酣歌、青春进行曲、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奏鸣曲——长征(英雄史诗、草地风雨、喜迎亲人、铁流勇进)、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山之歌、水之歌、大地之歌)、第三奏鸣曲——天山云霞(山鹰和雪莲、死城的诉说、绿洲小夜曲、节日)。
20世纪80年代以来20年间的中国手风琴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艺术追求上,都开始出现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精神的转化。在技巧运用上,已从继承传统技法开始转向对新技法的探索、运用和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则着力于对哲理的追求。音乐不再是事物、情节的解说词,因此作品更具有器乐化的特点,较之以往任何时期的作品都更能引发听众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听众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和哲理思考,拓展了中国手风琴作品新的创作思维空间。这样创作的作品正如李遇秋所讲的:“吸收外国的、古典的,一切还是为了搞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的新东西”。这也正是器乐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