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目标定为:研究从萌生到目前为止的中国手风琴艺术史。在研究中,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为背景,重点分析从诞生到现今为止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逐一阐述每一时期的教学、教材、创作、表演、交流、乐器、艺术家等与中国手风琴艺术相关的各项内容,对当前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前进的道路进行研究。
相对于其它乐器而言,中国手风琴音乐文献是有限的,零散而难于梳理,由此更加显得关于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史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而对于中国手风琴界来说,这一领域系统化的研究是一个需要尽快完成的课题。本论文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就算是一个尝试吧。
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在论证、阐述中必然存在疏漏和不妥,敬请专家、学者、同行予以指正
第一章 起 源(20世纪初期—1949)
一 乐器的产生与演进
对于中国人而言,手风琴的确是一件外来乐器——它是在奥地利注册发明的;但作为簧片乐器,手风琴的发音原理来自于中国的古老民间乐器——笙。
笙,属于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它是通过簧片的自由颤动来演奏的,其形状类似于凤凰,由13至24根竹管、一个充当共振器和风室的葫芦以及一个吹嘴组成。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中,笙被划分为“匏”类。春秋战国时期,笙已经非常流行,它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还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出土的曾侯乙墓中,除了精美的编钟,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笙:笙斗保存完好,在笙斗内有同样保存完好的竹制簧片,其形状与发音原理与现代铜制笙簧相同。这表明当时笙的制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777年,阿莫依特(Amiot)神父将中国乐器“笙”传入欧洲,欧洲人利用笙的发音原理发明了手风琴 。对于这一点,俄国人阿·米列克在他的《键盘式手风琴演奏教程》(莫斯科,1973年版)中也对做了介绍,他写到:“这样空气流动使金属簧片震动的发音原理,很早以前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就知道。经过二、三千年,到纪元前,在中国及日本等国家普遍使用的笙等乐器,就是利用这样的发音原理制造的。”
笙传入欧洲后,它的活簧结构原理被运用到当时的(管)风琴和其它乐器上,随即便开始出现了一些手风琴的前身乐器,但它们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1812年,德国人弗里德里克·巴赫曼(Friedrich Byschman,1805-1864)制作了一种可供吹奏的名叫“Aura”(一种新式口琴)的簧片乐器。同年,巴赫曼将“Aura”加以改进,在手提式键盘的基础上安装了一个可伸展的风箱,并将可自由颤动的簧片装置于乐器内部,这种乐器取名为“HandaeoIine”(一种早期的簧风琴),它被认为是手风琴乐器的雏形。1829年,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Cyrillus Demian,1772-1847)在“Handaeline”的基础上增添了伴奏用的和弦键,成功地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手风琴”( Accord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