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手风琴博物馆中,都摆放着笙的实物,“手风琴是利用中国民间乐器笙的发音原理发明的”这一观点已被世界所公认。由于这种“血缘关系”,手风琴在中国受到如此普遍的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
19世纪早期还出现了英国六角手风琴 、德国六角手风琴 (左图为英德六角形手风琴)、班东尼琴 等不同外形的手风琴。这些手风琴由于其乐器的局限性,只在特定的时期,作为当地民族乐器,存在于某些地域。
19世纪早期的手风琴大多属于键钮式的全音阶(自然音阶)手风琴(见右图)。全音阶手风琴的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口琴增加了风箱。右手部分有十来个键钮供演奏曲调,左手部分有几个和弦键钮担任伴奏;在同一键钮上,推拉风箱发出不同高度的两个音(与口琴发音相似);琴上没有背带,完全靠双手托琴并控制其平稳:左手前半部穿过左手皮带支持乐器,并演奏左手键钮和控制风箱的开合,右手大拇指不能用来弹奏音符,而要穿过右手键钮旁的右手皮带来控制琴身。全音阶手风琴的最大缺点是不能转调,如若变调则需另换一架琴演奏,风箱开合发出的音高也不相同,给颤音、装饰音的演奏带来了很大障碍。同时,键钮的数量和系统的变化非常大,一种系统的演奏者不一定能演奏另一种系统的手风琴。所以,虽然这一类型手风琴小巧轻便,价格便宜,但它终究只是手风琴改良的一个过程。全音阶手风琴在19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被半音阶手风琴代替。
半音阶手风琴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出自F·Walter之手,为键钮式(见左图)。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首先为转调带来了方便。经过不断的改良,它的右手键钮能有三至六排 ,第四、五、六排重复前三排的,从而提高手指的变化程度。两种最普遍的布局是B、C系统 。B系统从技术上说比C系统更有挑战力,而C系统较容易演奏和弦和歌曲。
1852年在巴黎,钢琴键盘第一次被安装在一台手风琴上。这种手风琴其余构造与键钮式手风琴完全一样,只是将右手部分的键钮改为钢琴式的键盘,因此被命名为键盘式手风琴 (见右图)。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在俄国受到普遍喜爱,在那里,这种琴被称为“巴扬”(БАЯИ)。而键盘式半音阶手风琴就叫手风琴,在中国也是这样称呼的。
手风琴在世界上的真正普及是伴随着斯特得拉低音系统 的发展而形成的。这一低音系统的成型使得手风琴家们可以演奏和制造任何类型的手风琴,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有太多不同类型、不同低音系统的手风琴。在斯特得拉低音系统中,手风琴的左手既可演奏单音,又可同时演奏和弦,这些特点使之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乐器。尽管如此,手风琴还是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演奏一些本来为钢琴或管风琴谱写的乐曲;或是那些虽然是为手风琴谱写的乐曲,但却需要低音系统中一个以上的八度音与其配合时 ,这些不足之处就暴露出来了。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德国霍勒(Hohner)手风琴工厂研制出了185B.S自由低音系统 手风琴,即在传统手风琴120贝司之外又加了65个自由低音键钮,它突破了传统手风琴左手的局限性,但也给演奏者带来了难度,尤其对手比较小的人,左手要往前伸很多才能演奏自由低音键钮,而这又给风箱的运用和控制造成了不便。后来意大利的手风琴家又将其改进为双系统可变换自由低音结构,即左手通过一个变换装置使斯特得拉低音与自由低音相互转换,在不增加键钮的情况下,使左手具备了两种低音功能。这样,左手的音域从原来的一个八度以内扩大到三个八度以上, 给了手风琴极宽的音域,可直接演奏风琴曲和钢琴曲,具备了演奏复调音乐和近现代和声的功能。许多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手风琴家都使用自由低音手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