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博士考证,早在学堂乐歌时期,在20世纪头10年间,我国就出版了《手风琴独习》《手风琴教科书》等教材。作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手风琴的演奏是寓于市井大众热衷的另一种“不开化”的乐器——口琴的活动之中的,是很世俗的。在东北各地则要稍早一些,尤其哈尔滨,手风琴不仅在俄侨的文化生活中广泛运用,而且影响到华人社区,使东北成为中国手风琴演奏的另一个发源地。这种源头的分野说明,中国的手风琴音乐,在上海受欧洲影响深一些,这是因为英国、德国等欧洲的乐器制造工业从清末起就陆续登陆上海;在东北则受苏俄影响深一些,这显然是由于地缘的缘故。
当手风琴音乐在中国滥觞时,革命的风暴正席卷中国。在“革命圣地”延安,手风琴的运用有了政治含义。在抗日战争最惨烈当口的1942年5月2日,革命领袖毛泽东在一次文艺座谈会发表引言,明确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6]在延安的革命文艺中,我们清晰地看见了手风琴的身影。现有的文献显示,李焕之、向隅、李遇秋等音乐人都使用过这种乐器;手风琴甚至参加过《黄河大合唱》的伴奏。许多文献认为,延安没有钢琴,键盘乐器中只有手风琴。“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只有‘轻武器’——提琴、手风琴及一些中式乐器。”[7]不过,有资料显示,延安时期是有钢琴的,这里做点儿补充—— “全延安惟一的一架钢琴,是大后方一位爱国民主人士赠送给周恩来的,1941年春转赠到鲁艺。”[8]只是,钢琴显然在延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更多的是在当时的陪都重庆现身。甚至在场所比较固定的延安的文娱活动中,手风琴也是惟一的键盘乐器。延安的舞会用的是现场乐队——“音乐伴奏虽然很简单,但已经是现场乐器演奏。计有口琴、风琴、手风琴、小提琴、竹笛、二胡,其中有很多乐器大多是临时手工制作的。最能渲染舞场气氛的定音鼓、爵士鼓,都是用废弃的美孚油筒改做而成。”[9]
既要革命,就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组织的前提是宣传。群众是不上音乐厅的,群众只能在田头地垅、工地码头看宣传。在革命的队伍里,尽管当时手风琴很少,但它的便携性和节奏性、既能独奏又适合伴奏的多功能性,非常契合需要频繁的转移和随时的游动的宣传鼓动手段,自然也就成为革命的音乐人所追求的对象。在《周恩来在重庆》的电视剧第1集里,甚至有未来新中国的总理命令剧中人罗莹用手风琴为齐唱《到敌人后方去》伴奏的场景——这决不是空穴来风。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大批苏军进入东北,手风琴是其军队文工团的必备乐器。③苏军的文艺生活首先影响了千里奔袭到东北,与国民党抢占地盘的共产党军队的文艺生活。当内战有利于中共时,部队文工团开始陆续配备手风琴——笨重但却动听的钢琴是很难做宣传工作的,它更适于美学——而背上手风琴,就等于背上了枪,可以南征北战!而且,相对于无固定音高的乐器,手风琴更容易上手。到40年代末,各路野战军席卷中国时,手风琴也被带到了全中国。因此,中国最早的手风琴演奏家和演奏曲目大都来自军队,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