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苏联军队中的手风琴
就这样,手风琴与中国革命的音乐文化事业实现了最初的交集。
二
1949年10月,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权。原先许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了。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了新文化的建设。早在这一年6月30日纪念中共建立28周年大会上,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0]随后,8月14日、18日、28日、30日和9月16日,毛泽东接连发表评论文章,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 系》的白皮书以及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进行言辞激烈的抨击,并且揶揄离开中国的美国驻华大使,“别了,司徒雷登”。④显然,新中国建立后,曾经深刻影响我国大都市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的通俗文化,成为“腐朽文化”、“反动文化”的代言词,绝对在荡涤之中。那么,新中国要迎接什么样的新文艺呢?毛泽东在欢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同时,不容置疑地讲:“‘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11] 图3:1952年东北军区政治部举办手风琴培训班
果然,新中国立刻“一边倒”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除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老大哥”的文艺也大举东来。文学、音乐——尤其是群众音乐蜂拥而入。人们一边憧憬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一边迫不及待地时兴起布拉吉、列宁装、坦克服、船形帽……当然,还有手风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每个项目都有苏联专家的援助,无论在北国的长春、鞍山,还是在中部的武汉、东部的上海,抑或南国的广州,到处都留下苏俄文化的痕迹。
“可以说,手风琴正是那个抒情时代的物态象征,当时的电影、小说以及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看到这种器物文化的表现。”[12]
学者赵鑫珊50年代在北大读书,他回忆:“傍晚,未名湖畔飘荡着优美的歌声。手风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最为突出。”[13]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外来文化的影响无不被华夏文明同化,但这次不一样,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苏俄音乐大规模、大范围地,深深地植根进中国的土壤中,播撒下的健康的因子,发芽、生长,在其后数十年间都发挥着影响。对于音乐传统并不悠久,音乐蕴藉并不丰富,只有五声音阶和世俗通俗歌曲听觉蕴积的中国民众来讲,苏俄歌曲尤其撩拨了他们的神经。这种抒情性极强的音调以自然、旋律、和声3种小调式音阶为代表,充满了优美、亲切、诉说的魅力。甚至大调式歌曲也煽情,如《纺织姑娘》;洋溢着辽阔与宽广,如《列宁山》。而且,其文本内容与中华风格有很大不同。以二战音乐为例,中国是怒目金刚式的,一副拼命的样子,“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仇恨入心要发芽……”。苏俄则是轻弦细管式的,即便在炮火连天的裹挟下,仍充满着人性的光辉—— 一位想上战场的姑娘可以浅唱,“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小路》);一位即将上战场的年轻战士可以低吟,“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亮着灯光……”(《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