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体鸣乐器>

竹簧(3)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0  

  
  锥形竹簧:比较罕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长15厘米,头部宽1.7厘米,簧舌长12.2厘米,头大尾小,呈锥形。两边有波浪形缺口,簧面点有红、绿、蓝诸色作为装饰。
  
  管状竹簧:流行于台湾高山族地区,有管状和半管状两种。上系两片或多片竹簧。竹簧两端系线。奏法和拉篾相同。
  
  演奏:演奏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簧尾,多片簧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竹簧头部,引起簧舌振动,便会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另外的一种抻动竹簧,多用于各族的单片簧,在簧的头部中间穿一小孔,系一丝线,奏时左手执簧尾,将簧舌靠近两唇间,把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舌振动发音。竹簧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呈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变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运用不同的奏法,竹簧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在一副三片簧上,能奏出每片簧的纯五度泛音,可发出六个不同的音,它的音程组合也较多,常见的为g、a、d1,g、c1、d1,a、c1、d1等。1980年,在四川凉山州民族民间器乐会演中,有两位布拖县彝族妇女,第一次用多片簧齐奏,她们以五度、八度泛音变化,并通过节奏交错,奏出二声部重奏和持续音衬托的效果,韵味无穷,受到好评。在我国的傣、哈尼、景颇、佤、拉祜、苗、柯尔克孜、锡伯、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黎等少数民族民间,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竹簧;高山族则流行抻动的竹簧;彝、纳西、傈僳和白族,这两种竹簧民间都有。??
  
  竹簧制作简便,容易演奏,尤其在西南、台湾和海南等竹材丰富的地方,竹簧更是广泛流行。在彝族,不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有一副竹簧,用一个精致的小竹筒盛装,挂在胸前,休息时便取出弹奏。?
  
  在少数民族中,竹簧自古便和青年人形影不离,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传说同竹簧联系在一起,曾流传着这样的诗句:“我心上的人哟,我们生在一个地方,住在一个地方,但相见是这么的难哟!……”说的是古时候有一对青年男女同在一个财主家做工,他俩彼此爱慕,但在封建社会,这种爱情是不允许的,他俩连说句话也不可能,只好通过竹簧声来传递相思之情,后来他俩出逃寻求自由,当他们的幻想破灭以后,便用竹簧抒发内心的悲痛,并一起跳下雪山而死。在漫长的旧社会,像这样情死的悲剧太多了;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换了人间,每当晚霞点缀在山岗,田野披上了暮色,彝族的青年男女劳动一天之后,就相聚在一起,弹响心爱的竹簧,向对方倾诉爱慕之情。因为竹簧的音响与少数民族的语调相近,所以当它表达思想感情时,甚至能抒发出诗人笔下都难以描绘的意境。有时为了不让第三人听到,竹簧声低得像耳语一样,只有情人之间才能明了其中的奥妙。在凉山彝族,有一首微声轻奏的《古树相会》竹簧曲,词意是:“心中的话多得像星星,借着这支竹簧来谈心。明天晚上,等月亮爬上来的时候,轻轻带上家门,你再到这两棵古树下。亲爱的,紧记在心头,那时候听我的竹簧声。”竹簧是彝族青年男女随身佩戴的乐器和装饰,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之夜,当人们兴尽渐渐散去、篝火渐渐暗淡的时候,田边、地角又会隐隐传来深情的竹簧声。居住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还把竹簧作为定情的赠礼和纪念品。每逢大理“三月街”等盛大节日,白族青年男女在定情时就唱起这样的竹簧曲:“把这支竹簧挂在你的胸前,当你想念我的时候,只要拿起它来轻吹一曲,就好像我们又在相会。”在纳西族民间,竹簧甚至成为青年人选择配偶的一个条件,如果那个青年的竹簧弹得好,就可能成为对方的意中人。在景颇族和苗族当中,竹簧是姑娘们专用的乐器,当宁静的月夜来临,姑娘们总爱拨响竹簧,同心上人畅叙衷肠。苗族的未婚女青年,多在胸前挂一支竹簧,每当男友相邀会面时,姑娘就用它来讲“悄悄话”,表达爱慕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常用竹簧来传情。竹簧在高山族民间,是青年人恋爱、求婚的伴侣。黎族的男女青年,喜欢用竹簧来表达彼此的感情,男青年更以竹簧作礼品赠送女友。

相关文章 推荐

钹
人气:20945
西洋打击乐器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人气:197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弹布尔
人气:424
民族弦鸣乐器
弹布尔
适争
人气:89
民族弦鸣乐器
适争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人气:79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小提琴
人气:1084
西洋弦乐器
小提琴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人气:224
乐器种类专题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中国古代乐器《铎》
人气:212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铎》
八音鼓
人气:132
民族膜鸣乐器
八音鼓
阿乌
人气:109
民族气鸣乐器
阿乌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人气:198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改革马头琴
人气:435
民族弦鸣乐器
改革马头琴
彝族小三弦
人气:212
民族弦鸣乐器
彝族小三弦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人气:130
乐器种类专题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人气:177
乐器种类专题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大家都在看

阔朔克

阔朔克

阔朔克,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打击乐器。汉族称木构或乐构。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一带。 形制与餐具木构相同,通体用杏木挖削制成,全长20厘米左右,构头呈圆形羹匙状,直径5厘米左右,杓柄较长。两只一副。...

民族体鸣乐器 120 阅读

串铃

串铃

串铃原为骡马驴狗等家畜颈上所系饰物与响器。是在一条布带或皮带上缀挂二十余个金属小铃而成。小铃用铜、铁冷压或铸制为两个半球形,后合成球状体。规格大小不一,直径2厘米~6厘米。铃外一侧设有环形耳用以系挂,另一侧...

民族体鸣乐器 444 阅读

竹梆

竹梆

竹绑,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 竹绑有竹棍和竹板两种。竹棍式竹梆(图),用硬竹杆制成,杆长30厘米~34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一端留节,另一端敞口。竹板式竹梆...

民族体鸣乐器 220 阅读

镲

镲,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 同时又称之为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镲)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 (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

民族体鸣乐器 627 阅读

韵板

韵板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 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

民族体鸣乐器 249 阅读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的铁簧里环形,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民族体鸣乐器 222 阅读

棒棒

棒棒

棒棒是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一种民间俗称,还是一部电视剧的主角。 棒棒,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关于棒棒的来历,一说它来自生活,以短木棒相击为...

民族体鸣乐器 3039 阅读

热巴铃

热巴铃

热巴铃,藏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 铃体铜体,呈盘状,形似小镲。铃高3厘米,铃口直径13.5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

民族体鸣乐器 2012 阅读

乳钹

乳钹

乳钹,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桂、黔、 滇、川等省区。 形状 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图)。钹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中心突起的乳状碗既圆又大又...

民族体鸣乐器 251 阅读

盘铃

盘铃

盘铃,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

民族体鸣乐器 192 阅读

小钹

小钹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 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

民族体鸣乐器 245 阅读

乐杵

乐杵

乐杵,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乐杵是由原来的一种舂米劳动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 乐杵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与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会号召。高山族人民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地上挖一洞穴,穴底...

民族体鸣乐器 16394 阅读

铛铛

铛铛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铛铛属打击乐器。 乐器历史: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刻《佛母大...

民族体鸣乐器 186 阅读

竹捣筒

竹捣筒

竹捣筒,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

民族体鸣乐器 161 阅读

单打

单打

单打,又称手锣、手托。是壮族、侗族、瑶族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和广东...

民族体鸣乐器 21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