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本《响山堂琴谱》中“猗兰”、“和阳春”、“潇湘水云”、“箕山秋月”四曲曲目后注有:“五山徐常遇二勲父订,男祜周臣、禅瓒臣、禕臣氏仝校”;《澄鉴堂琴谱》目录后,第一首琴曲“和阳春”曲谱前统一注明:“五山徐常遇二勲甫集,男祜周臣、禅瓒臣、禕臣氏仝校”。
《澄鉴堂琴谱》中收录有“梧叶舞秋风”一曲,该曲为清初著名琴家庄臻凤所制,庄氏编有《琴学心声谐谱》一书,完稿于康熙甲辰年(1664年),付刊于康熙丙午年(1666年),收录其自制及改编的“新操十二章”。另有“栩栩曲”、“梧叶舞秋风”二操,曲名后皆注:“此系二集,暂附谱末”。据康熙甲辰(1664年)中秋作者自序、康熙丙午(1666年)清和月查培继序及康熙庚戌(1670年)中秋施闰章“梧叶舞秋风序”,可知“梧叶舞秋风”盖创作于1664年至1670年间。由此推断,《澄鉴堂琴谱》盖亦完稿成书于1664年以后。
“双鹤听泉”虽然短小,但很动听,已故诸城派著名琴家詹澄秋先生有“听泉引”〔出自《卧云楼琴谱》(1722年),亦即《琴谱析微》(1692年)谱〕录音传世。
⑺“神化引” 相传为战国时庄子所作。早期琴谱“神化引”亦名“蝶梦吟”、“蝶梦游”、“神化吟”(《西麓堂琴统》作“蘧栩吟”),其传谱最早见录于《神奇秘谱》(1425年)。自《神奇秘谱》至《玉梧琴谱》(1590年)一百六十五年间凡八家琴谱所辑录的“神化引”,谱本相同或基本相同,此后这一系“神化引”谱本则未见任何琴谱载录。自明末《藏春梧琴谱》(1602年)始,“神化引”谱本发生了很大变化,和《神奇秘谱》此系“神化引”除个别一句处有相近旋律外,指法与曲调未见有其它相通之处,窃以为可作同名异曲看待。已故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在对琴曲“神化引”的研究中,亦称这一曲调的“神化引”最早出现于《藏春梧琴谱》上,该谱凡两段。在同一时期的杨抡《伯牙心法》(1609年)上,载有“神化引”(凡七段)与“古神化引”(凡十三段,出自《春秋高士伯牙古谱》)【“神化引”前六段同于“古神化引”】。其后五年刊印的《松弦馆琴谱》(1614年)“神化引”(凡五段)同于《伯牙心法》后五段。之后各家琴谱所载的“神化引”或近于《伯牙心法》,或近于《松弦馆琴谱》,而“神化曲”则近于“古神化引”(“古神化引”或为早期的“羽化登仙”,最早辑录“羽化登仙”的琴谱为《古音正宗》,其“羽化登仙”即完全同于《伯牙心法》“古神化引”)。另有《秋水》、《龙翔操》二曲皆自“古神化引”删润发展而来。
除一些吟猱类修饰音有差异外,《古冈遗谱》“神化引”分段及指法与《五知斋琴谱》(1722年)及《自远堂琴谱》1802年)“相同。(《自远堂》“神化引”录自《五知斋》,故两谱完全相同)
徐祺(字大生,号古琅老人),扬州著名琴家,“笃志琴学,遂臻妙梧”,“每以正琴为己任”,“曾遍访燕、齐、赵、魏、吴、楚、瓯越知音之士,名震都下,为昭代之首推”,积三十余年,于康熙丁未年(1667年)编成《五知斋琴谱》一书。该书稿编成以后,很久未能出版,“谱秘笥中五十四载矣”,至康熙己亥年(1719年),其子徐俊(字越千)在安征遇见了知音周鲁封(字子安),在周氏的帮助下,方于康熙再壬寅(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校订付刊,至雍正二年(1724年)始正式面世。作为“汇纂”者,周氏参予了《五知斋》的编辑修订工作。《五知斋》所收三十三曲中以熟派(虞山派)为主,兼收金陵、吴、蜀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