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神化引”仅见于岭南派。另外川派的《秋水》、广陵派的“龙翔操”皆流传于世。其中广陵派老一辈著名琴家张子谦、刘少椿先生传世的“龙翔操”〈《蕉庵琴谱》(1868年)〉影响颇大。“秋水”则为川派传承且颇有特色的演奏曲目,出自《天闻阁琴谱》(1876年)〔亦即《春草堂》(1744年)谱〕。
⑻“乌夜啼”,也是一首古曲,相传为南朝宋刘义庆所作,唐人写卷“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后所附曲目中就有“乌夜啼”,明初袁均哲所缉的《太音大全集》(1413年前)卷五“古琴曲调名——羽意”上亦见“乌夜啼”曲目。该曲传谱最早见录于《神奇秘谱》(1425年),共有29家存见明清琴谱见载。岭南派名曲“乌夜啼”据说自清朝以来由琴人代代口传身授,其传承一直未断续过。
《古冈遗谱》“乌夜啼”有别于明清早期众谱,指法与《澄鉴堂琴谱》(1718年)、《琴香堂琴谱》(1760年)、《自远堂琴谱》(1802年)“乌夜啼”及《五知斋琴谱》(1722年)“乌夜啼”颇为接近,分段与《澄鉴堂》、《琴香堂》、《自远堂》完全相同。《澄鉴堂》“乌夜啼”盖源于《青山琴谱》。(《琴香堂》“乌夜啼”授自徐晋臣,故与《澄鉴堂》完全相同;《自远堂》“乌夜啼”录自《澄鉴堂》,故两谱完全相同。)
《古冈遗谱》、《澄鉴堂》、《五知斋》三谱“乌夜啼”指法对比,不难看出,《澄鉴堂》与《五知斋》“乌夜啼”谱更为接近,只是分段组合不同,或许两谱的来源相同,抑或古琅老人徐祺参考了徐常遇之谱,更作润色。
《琴香堂琴谱》为清代马士骏编撰。马士骏父亲马任及叔父马倩皆“雅通音律,酷爱丝桐,一时骚坛诸君子相赏者有松风高致之誉”,士骏“少时先人命从徐子晋臣先生讲究指法,得手授数曲”,晚年将先父及仲父所集之谱并录徐晋臣亲授之曲合辑为《琴香堂琴谱》,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重鐫。
近代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曾据《自远堂》打出“乌夜啼”,姚丙炎先生亦据《神奇秘谱》打出“乌夜啼”,其中姚丙炎先生打谱的“乌夜啼”影响颇大。当代琴家徐晓英女士据《五知斋》打出了“乌夜啼”。
由上述对比分析可知,现存《古冈遗谱》的8首琴曲,其传谱年代上限除了《渔樵问答》、《怀古》两曲接近明末琴谱外,其余六曲皆接近或等同于清代初年至中叶的琴谱。由此分析推测,岭南派8首琴曲的定谱年限约为:公元1550~1802年期间;而清代中叶所传《古冈遗谱》(简称之为黄氏《古冈遗谱》)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1635~1799年期间;如按杨新伦《古冈遗谱》传谱推论,其成书时间似乎应后于《五知斋》而更接近《自远堂》编者吴灴的传谱年代,约为1667~1799年期间。(因杨氏《古冈遗谱》“神化引”同于《五知斋》及《自远堂》,而《五知斋》对于旧谱并非一味照抄,而是匠心独运,赋予新意,“添合始末,损益相加”。《五知斋》可谓凝聚着徐祺父子两代人数十年的心血),故窃以为杨氏《古冈遗谱》的成书时间或可更精确地推断为公元1724~1796年期间。(据《悟雪山房琴谱》作者自序,煟南父殁后,曾私下取出先君手抄《古冈遗谱》自习打谱,但始终不得要领,后至1799年得遇何洛书父子传授琴艺,方有所突破。因难考其父卒年,故笔者暂将存见《古冈遗谱》之成书年代下限定为1799年。另据说煟南于1796年随兄长习琴,故亦可将存见《古冈遗谱》之成书年代下限定为1796年。)
岭南琴派虽公认创自黄煟南,然在此之前,明末清初,广东一带已有一些颇有影响的琴人琴家,如邝露(1604—1650年)、陈子升(1614—1692年)、云志高、陈恭尹、梁佩兰、黄国璘、徐道隆、李仕学(1662—1721年)、何洛书(1756年前—1809年后)、何文祥(何洛书之子)……。其中云志高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刊印了著名琴谱《蓼怀堂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