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发自内心》的灵感来自《圣经·旧约篇》中的一首诗篇,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这首诗篇的内容即是凡人约伯经历磨难之后,在痛苦中向上帝发出的肺腑之言。这首乐曲在音乐特点上已与《黑眼睛》大相径庭,显示出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特征。
根据音乐性格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8个部分。
第一部分(I) 引子。这部分音乐以独特的音色著称,通过使用抖风箱与音块结合的方法,制造出奇特的音响,象北风呼啸,越刮越近,又像人的颤栗,越发不可收拾。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与和声,虽有音高,有线条但淹没在“音层”里,无法辨认具体的高度。在这里节奏从小节线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没有节拍观念,只是靠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控制着音乐情绪。在这里自由延长记号是划分乐句的唯一标志。
第二部分(II) 这部分音乐可分为两句,第一句2至6小节,通过三次“模进”构成;第二句7至14小节,音程以半音关系级进上升,是一个扩展句。这段音乐自由使用12个音级,没有中心音,无调性,和声织体浓密,呈音块状。
第三部分(III) 这部分音乐运用复调手法,双调性是它最大的特征。高声部无调性,旋律零碎,多大跳,呈棱角形。同样按照音型的特点将它分为三句。第一句17至21小节,第二句22至28小节,第三句29至42小节,其中35至42小节为扩展部分。低声部主要采用调性音乐,转调频繁,为近关系转调,其顺序依次为D大调、e小调、D大调、b小调、升f小调;和弦主要使用三度叠置,但功能性和弦不需解决。这是全曲唯一在写法上应用主调音乐的部分,从38小节开始,三度叠置和弦变为音块式的小二度叠置,调性由此趋于无调性。
第四部分(IV) 这部分由手风琴颤风箱的演奏技术完成,“sfppp”特别轻的力度,使音乐在听觉上具有飘飘然的意味。这里再次运用十二音音乐写法,旋律不仅在横向,也在纵向上呈倒影序进。同时休止符时值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小节线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第五部分(V) 这部分音乐展示了手风琴刮键的演奏技巧,音块与不规则节奏的使用说明音色在这段音乐中仍是主要的因素。
第六部分(VI) 这部分音乐同上部分一样,音色的重要性胜过了旋律节奏等其他音乐要素,带颤动的双音滑奏使声音上下迂回,很象大提琴奏出的声音。
第七部分(VII) 这部分音乐采用音块,交替节拍,粗野的音响,机械运动般的节奏令人印象深刻。它由五个相当于乐句结构的固定音型构成,呈发射状,即由一个音域较小的音块滑奏至以它为中心的音域较大的音块。第一句66至69小节,第二句70至73 小节,第三句74至76小节,其内部结构开始作不规则的缩减,第四句77至79小节,第五句80至81小节。在这一过程中,音程总是按照某种规律使各个音符分别作作半音级进上行的运动,类似于模进,但又没有调性与和声,音乐非常生硬。
第八部分(VIII) 复调、无调性是该部分的主要特点。其中82至85小节运用了倒影似的写法;86至92小节低声部织体改为半音级进上行的颤音进行。
第九部分(IX) 这部分音乐仍采用复调,速度加快,但曲式结构较前面规整。第一句93至94小节,高声部旋律宽广,调性倾向F大调,但并不稳定;低声部旋律密集,多为半音进行,无调性。第二句95至96小节,是对第一句的重复,但是低声部旋律由于节奏密度的加紧而添加了新的音符以保持整体长度上与第一句的平衡。第三句97小节仍是对第一句的重复,但音符的时值缩短了。从这句开始低声部旋律连续不断,直至第四句结束,它按照十二音音乐的写法音符间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第四句98至99小节高声部旋律运用了时值序列的写法,其音符时值为第一句的逆行。第五句100至105小节是第七部分主题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