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这首手风琴版本的《黑眼睛》在写作技法上是非常传统的,它采用了茨冈音乐中典型的有两个增二度音程音阶的调式;旋律抒情,在乐句的结构表现上伸缩性很大,力度对比强烈;和声方面,该乐曲主要使用三度叠置的传统的功能和弦,减七与属七和弦的经常使用使调性模糊,和声具有色彩性;调性方面,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转调、离调频繁,但都保持在近关系以内属主调音乐的范畴;曲式结构方面,这首乐曲在继承了古典主义规范的同时,作了较大的发展,采用自由变奏,形式不拘一格。在这首乐曲中,把富于表现力的重音加以强调,将个别音夸张地表现出来的因素是茨冈音调悲壮性的表现;运用各种装饰音型把曲调本身和伴奏进行变奏,利用声音强烈的“吉他”式伴奏的因素则是茨冈音调炫技性的表现。在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中,凡是关于民歌主题与变奏的这类乐曲基本上都吸收了茨冈音乐的这些特点。
同时,这种从悲哀的抒情、忧伤的沉思到豪放的狂欢突然迅速转变的偏爱,是俄罗斯手风琴艺术和茨冈艺术相近的一种浪漫气氛的表现。这种浪漫气氛,不管是源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本身,还是借鉴于茨冈音乐,实际都是对东欧传统歌舞音乐共性的反映。东欧人种复杂,并呈“镶嵌”结构,在这里的吉普赛音乐家,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中介,为东欧各国音乐文化的交融作出了贡献。俄罗斯手风琴音乐在这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中自然也体现出了与东欧传统歌舞音乐的密切联系。例如,它们多采用自然大、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及中古调式等典型的欧洲调式;采用功能性均分律动节奏,即强弱拍有规律地按照小节线地划分而循环往复地出现;采用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即在注意横向旋律流畅的同时,十分讲究声部之间地纵向关系;伴奏采用传统的功能和声进行;强调个人的自由即兴和炫技。
通过俄罗斯手风琴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众多俄罗斯民歌熟悉地音调,它们有的直接取自民歌,有的由作曲家根据民歌特点创作。其中包括温柔感伤、平抑激动的浪漫曲,热情奔放、灵巧活泼地舞曲,刚毅豪迈、乐观英勇地士兵歌舞,以及缓慢沉重、气势磅礴地纤夫歌曲等等。俄罗斯手风琴中的这种现象沿袭了自十九世纪以来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传统。作曲家们在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优良传统和创作成果的同时,怀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感,立志于发展民族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使自己的创作充满鲜明的民族音调和节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派。当然,它们对于俄罗斯民族乐派传统的沿袭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尤其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中的民族传统以开放的姿态表现出同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和技巧的结合。例如库夏科夫《冬天的素描》,从内容上讲是对俄罗斯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但在写作技法上则受益于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它采用五声音阶的非大小调调式;大量使用非三度叠置的其他新结构和弦;强调复调,用线条织体替代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却又沿袭浪漫主义音乐标题性的传统。尽管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体现出多元化的流派风格,但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崇拜仍是主流,其创作多以浪漫时期的各种规则为指导,只是在和声、复调、音响及调性等方面吸收了一些20世纪创新流派的技法,在传统的乐音体系之内加进了新的因素。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创作植根于俄罗斯、苏维埃音乐文化的沃土中,鲜明的民族色彩,丰富的交响性音响成为它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四部分 谱例二 《发自内心》
对这首乐曲由俄罗斯女作曲家索非娅·古柏都丽娜作于1978年。索非娅·古柏都丽娜1931年生于塔吉克,1954年以钢琴和作曲两个专业毕业于Kazan音乐学院,1959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一步学习作曲,师从肖斯塔科维奇的助手Nikolai Peiko,并在Vissanion Shebalin的指导下完成研究生作品,于1963年正式开始了她的作曲生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Gidom Kremer的主要支持与鼓励下,古柏都丽娜的作品广泛被西方演奏,获得许多荣誉和赞扬,被誉为前苏联顶尖级的新音乐代表之一。1992年古柏都丽娜移居德国,居住汉堡。古柏都丽娜的创作涉及交响乐,室内乐等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手风琴作品除独奏曲《发自内心》之外,还有大提琴与手风琴的协奏曲《在十字架上》。虽然古柏都丽娜的教育背景来自俄罗斯,但她并不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主义者,她坚实的作曲功底使她有能力运用欧美先锋派的作曲技术。缺乏音乐的流动、优美、协和与规则性是古柏都丽娜作品的显著特征。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超越了音乐本来的尺度。她对文学,尤其是对古希腊、波斯作家,以及当代抒情诗人的广泛兴趣促使她专注于音诗这种综合艺术的创作,东方哲学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影响。此外,古柏都丽娜的某些作品还显示出她对神秘主义哲学与基督教象征的极大兴趣。她曾说肖斯塔科维奇和威伯恩给她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两位作曲家教给了她最重要的创作理念,即“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