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7,节奏可作伸缩处理的忧郁而抒情的行板,d小调。在该段变奏之前,148至150小节是这段查尔达什舞曲的引子,沉重有力,具有宣叙调的性质,令人联想起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中的引子,仿佛与它在旋律上存在着雷同。148小节主要配以空八度的和声,产生庄严的气势;149小节升Ⅳ级减七和弦,调性变得不明确;织体加厚。150小节调性转至A大调,引子结束。150小节末,调性回到d小调,变奏7开始。变奏7的素材仍来自主题旋律的第一乐节,它被赋予装饰,以不同的旋律形态,在不同的调性上反复呈示。151小节,主题旋律第一次呈示。弱拍上的两个音经装饰之后很像是引子旋律的又一次再现,但在性格上却变得温驯,隐藏着哀伤;装饰音一会儿从回音强调的方式,一会儿又以半音滑落的方式,自由地陪衬主旋律,仿佛主旋律凝聚着复杂的情感,像是在悲叹什么,耐人寻味。152小节,主题旋律又一次呈示,但下行地主旋律改为上行,与前一句形成呼应,和声也由属功能转至主功能。153至154小节,主旋律再次呈现,但调性离至g小调,是对151至152小节的模进重复。155小节,本意继续上四度模进,却出现与前面乐句同头不同尾的现象,原本滑落的装饰音摇变为分解和弦式的上行,写法改变,调性离至a小调。随后一串音阶式的滑奏,调性回至d小调。句末,主题旋律再现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音级上呈示,其结构都有作缩减,但和声功能却始终保持在属功能上,变奏7与变奏8形成了嵌入终止式的关系。
变奏8,“夫利什卡”舞曲,快速粗犷。该变奏根据写作特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7至166小节;第二部分167至181小节。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题旋律闪烁的音符。第一部分,主旋律每一音节中的音符被分解成0 X 0 X 0 X 0︳X 0. X 0 X 0︱的切分节奏,散布在一个固定中心音的下方。这根由中心音构成的轴线也不断的级进升高。这部分是对主题上句的变奏,开始有一小节引子,主体内部呈“2+2+2+2”的周期性结构,和声序进全部建立在主属关系,完满终止已后有一个由上行半音音阶和自由延长的Ⅵ级与Ⅶ级减七和弦所组成的连接,从而引出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对主题下句的变奏。第二部分,主旋律每一乐节中的音符被分解成“X 0. X 0 X 0︱0 X 0 X 0 X 0 ︱”的切分节奏,并且随着主旋律音域的升高而从固定中心音的下方转为上方,这根由中心音构成的轴线也对称式的级进下行和上行。175小节低声部伴奏织体改变,其节奏音型与主旋律音符的律动达到统一,重音更加突出。181小节完满终止已后仍有一个音阶下行式的连接引出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在和声及内部结构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第三部分182至193小节,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在这部分变奏中有主题第一乐节中的音符变成了变奏素材,它们以音头的形式分别出现在每一小节的开始,只是顺序上作了以小节为单位的逆行变化。这些音符依附于一段固定的旋律,该旋律是由建立在四度关系上的半音阶式的三连音构成,其旋律形态呈向下的“V”字型。在这部分中,低声部中的根音旋律由主题音符以重音的形式构成。186小节,旋律写法改变,成为半音上行式的音阶,“固定旋律”由此升高八度。188至193小节是对前一句的高八度重复。第四部分194至207小节,其中194至197小节为第一句,其内部结构为“2+1(连接)+2”。这句主要运用“X X X”切分节奏的手法继续对主题旋律进行变奏,但主题旋律这时已被支解得更加破碎、提炼的更加简短。197小节,Ⅱ级属七和弦在旋律进行上造成一种色彩性半音效果的同时,也使接下来的和声序进朝着属方向发展。198至199小节是一个连接,仍运用音阶滑落式的手法,前半部分用自然音阶,后半部分发展为半音音阶。200至203小节为该部分第二句,音乐节奏在密度上比第一句更为紧凑,运用“ X 0 X”类似于附点音符的节奏音型,造成音乐强有力的、向前推进的动感;这一句的和声配置均为主到下属,再到属功能的完全进行,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规律性;其旋律由固定音型连续两次的高八度重复构成,旋律线条呈上升趋势,最后达到高点完满终止。可是,要想停止全曲近乎于狂热的情绪单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休息一小节后,三个特强重音和弦为这首乐曲画上了振奋人心的句号。这两小节是对这段变奏,也是对整首乐曲的补充。由此可见,在变奏8中,音乐力度和速度的逐渐增加为这首乐曲营造了愈演愈热烈的气氛。伴随着音乐情绪的层层高涨,辉煌灿烂的结尾充分显示出俄罗斯传统音乐巨大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