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 本文所指的新音乐是指1945年以后的新音乐,它在无调性、节奏复杂化和新音色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调性发展到整体序列音乐;节奏复杂化发展到节奏从小节线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没有节拍观念;新音色发展到音色代替旋律等成为作品主要的表现手段。它们打破了传统的乐音体系和传统的作曲法则,有的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音乐的存在形式。
二、序言
俄罗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早在古罗马时代,这里就已经生息繁衍着斯拉夫民族。然而直到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的音乐艺术才真正步入黄金时代。19世纪以前,音乐在俄国是一种从外国输入的商品,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其演出是为外国音乐家所垄断的。19世纪正如保罗·亨利·朗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民族意识高涨、浪漫主义的世纪,是发现异国美、暧昧的、神秘的、悲观的哲学盛行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出现了文学艺术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这个世纪的整个艺术品都带有民族主义问题的色彩。俄国诗人普希金(1799~1837)的创作激发了浪漫主义时期俄国音乐的发展,而格林卡则是在彻底觉醒的俄国音乐界的第一个主要人物,他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树立了丰碑,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从19世纪以后,俄罗斯民歌和宗教歌曲的旋律广泛的被引用于作曲家的创作中。俄罗斯作曲家一方面牢固地扎根于民族传统;一方面又积极吸取西方音乐的成果,把俄罗斯音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纪里萌芽的。它似乎从一开始就刻上了俄罗斯民族深刻的烙印。众所周知,俄罗斯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民间歌舞十分繁荣发达。大约1820年,手风琴从西欧传入俄罗斯时,一开始便是在民间作为歌舞的伴奏乐器而存在的。那时常用的手风琴还是全音阶手风琴,即便有独立的广为流传的器乐曲,也不过是传统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当时专业的手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尚未出现。19世纪末,手风琴开始在俄罗斯城乡受到普遍喜爱。在俄罗斯各地,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改良过的手风琴。1871年贝多波诺多夫(Belobordov)制造了第一架二排半音阶手风琴,并于1888年成立了一个手风琴乐队,1883年,柴可夫斯基在他的“第二管弦乐组曲C大调 OP.53”中使用了四个六角手风琴。1890年斯特尔里基夫(Sterligir)制造了一个称为“改良”的3排半音阶手风琴。手风琴家们开始演奏更多种类的乐曲。1907年斯特尔里戈夫(Sterligov)发明了第一架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即“巴扬”(Bayan),现成为任何一种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的俄罗斯名字,这使得表演者们能演奏难度较大的古典乐曲。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手风琴演奏家们演奏了许多有关革命和内战的乐曲。巴扬琴的演奏有了较大的普及和发展。一些高水准的手风琴家渐渐出现,而且表演者们开始演奏专门为手风琴创作的乐曲。1926年和1927年,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分别建立了以教授专业手风琴演奏为目的的中学和大学。从此手风琴在俄罗斯朝着更系统化、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940年左右,带有自由低音系统的巴扬琴终于诞生了。由于它有185贝司,拉起来不方便,莫斯科的手风琴制造者后来将其改进,便成为今天普遍使用的120贝司可变换地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自由低音手风琴的出现在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手风琴的创作和演奏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也为手风琴音乐专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1945年以后,独奏表演者已成为俄罗斯手风琴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曲家,当代专为独奏手风琴谱曲的俄罗斯作曲家主要有:佐罗塔耶夫(Zolotariev),列普尼科夫(Repnikov),古柏都丽娜(Gubaidulina),库夏科夫(Kusjakov),格里丁(Gridin)等。这些作曲家基本出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论及他们的作品风格的时候,很难用某一种风格将其笼统概括。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仍按照传统风格进行写作,如格里丁;有些则在形形色色的音乐创作中,如古柏都丽娜;此外还有一些作曲家的创作呈多元化趋势,他们并不固守某一流派,而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灵活的选用写作技法,如佐罗塔耶夫。可以说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包揽了上至巴罗克下至二十世纪几乎所有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结合。正如意大利人对声乐的贡献,俄罗斯手风琴艺术正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掀开一页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