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眼睛”——浓郁的民族风情
《俄罗斯民间音乐是俄罗斯手风琴艺术无尽的源泉,在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例如格里丁的《拉什不哈》、车尔尼科夫的《伏尔加河纤夫曲》、维尔特奈尔的《黑眼睛》、夏洛夫的《卡林卡》等等。这些乐曲以俄罗斯民歌为素材,采用变奏曲式,具有炫技特征。实际上这些特征是俄罗斯民间乐器独奏表演者长久以来就已存在的传统,只是今天作曲家们高超的艺术造诣赋予了它们更多的艺术价值。应该说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不仅吸收了简朴、日常的民间语言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了古典主义力量、刚毅、高度雄辩的因素与浪漫主义语调的悲壮性和感情的强烈性。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将俄罗斯民族深沉而忧郁的气质、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在这些音乐中充满着深刻的生命力,也充满着崇高的思想性。
四、“发自内心”——极端的现代因素
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中有一部分作品崇尚不协和与无调性的音乐语言,它们对欧美音乐的浓烈兴趣,显示出对传统的俄罗斯古典音乐风格的挑战。
第三部分 谱例一 鲁道夫·沃斯纳编曲 《黑眼睛》
《黑眼睛》最初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作家叶普根尼·格瑞比昂卡(1812~1848)的一首爱情体裁的茨冈歌谣。大约在1884年被人谱上曲,据说是出自作曲家维尔特奈尔的一首圆舞曲。后来俄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1873~1893)的改编加工和演唱传播使这支歌曲驰名全世界,成为在欧美各国的知名度仅次于《伏尔加河纤夫曲》的俄罗斯民歌。
这首手风琴改编曲保留了原曲浓郁的茨冈风格。茨冈,又称吉普赛,18世纪进入俄国中部,他们别有风味的合唱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红极一时。许多俄罗斯作曲家甚至认为茨冈演绎的俄罗斯歌曲才是真正民间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城市浪漫曲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所谓的“茨冈歌曲”,但这多半是俄国佚名作曲家创作的、自认为是有“茨冈风格”的俄国浪漫曲,《黑眼睛》便是其中之一。茨冈音乐具有一定的乐曲形式,称为“威尔本科什”。它从缓慢的引子开始,后面紧接快速的段落,其特点是具有自由的速度和节奏、富有华丽装饰音的即兴演奏。“威尔本科什”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查尔达什”舞曲,它是由两个交替段落构成的乐曲,有缓慢忧郁的引子,头一段为快板抒情的“拉苏”舞曲;第二段为快速粗犷的“夫利什卡”舞曲。
这首手风琴版本的《黑眼睛》由引子、主题和八段变奏组成。
引子部分,节奏作伸缩处理的小快板,3/4拍,悲壮、激昂而又有控制。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动机发展手法,相当于一个乐段,内部结构细碎,调性不稳定。第一句1至4小节,为“2+2”的周期结构、动机,其材料来自主题的第一乐节,最初调性在d小调上呈示,随后转至bB大调。第二句5至8小节,是对动机的模进,调性直接转至g小调,随后又转至bE大调。第三句9至12小节,继续对动机进行模进,调性回到d小调,但材料有所改变,动机材料的后半部分被半音级进关系的一连串上行模进的三连音所代替,情绪更加激昂。第四句13至16小节,对前一句进行原样重复。第五句17小节,动机在进一步模进的同时,材料开始分裂,只余下动机材料的前半部分。第六句18至19小节,变化重复第7小节,其变化部分来自第三句的三连音,只是结构缩减为原来的1/2。第七句20至21小节,继续模进前一句。第八句22小节,动机材料进一步分裂。第九句23至24小节再一次模进,终于完满终止在A大调上。从第17小节开始,伴随着动机材料不断的分裂与模进,乐句结构越来越细碎,建立在减三和弦与其下方小三度根音关系的减七和弦之间的交替转换,致使调性不明确,音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末尾一个即兴化彩式的补充,其手法主要是将主三和弦进行分解,以快速琴音的方式进行演奏,并辅以个别的和弦外音,并特别强调某些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