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还将手风琴修理和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当时在哈尔滨有多家手风琴制造工厂,中国手风琴制造先驱吴英烈就是在俄裔手风琴制作师瓦列宁影响下掌握了手风琴制作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吴英烈和他的学生吴天方相继被请到天津乐器厂,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创了中国手风琴制作业的先河 。
四十年代,手风琴出现在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表演团体中。例如1941年7月成立的“哈声乐团”、1942年成立的“希望乐团”、1947年8月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产业工人文艺团“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等,乐队中都包括有手风琴。“哈声乐团”是一个较完备的轻音乐团,其宗旨是“联系哈尔滨广大音乐爱好者,演奏和推广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乐团中的手风琴手有张子敏、王典等,王典曾在满洲映画学会,解放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饭店乐队演奏手风琴,他最早是在舞厅乐队,因此演奏舞曲、轻音乐作品的感觉非常地道,独具风格。他们当时的演奏曲目有《兰色多瑙河》、《西班牙探戈》、《春之声圆舞曲》等合奏曲目,王典的手风琴独奏《杜鹃圆舞曲》等 。
20世纪30年代口琴音乐在上海获得迅速发展,由于口琴与手风琴的发音原理相似,都属于簧片乐器,音色十分融合,因此在演奏时往往借助手风琴丰富口琴的音色并烘托其和声效果。当时在上海有不少口琴团体,比较著名的有1930年王庆勋创办的“中华口琴会”和石人望创办的“大众口琴会” 。
石人望和他创办的大众口琴会,是由于德国Hohner公司想借其拓展Hohner牌手风琴在中国的销路而接触手风琴的。Hohner公司将其产品(最初是键钮式全音阶手风琴)和乐谱都带到上海,乐谱用的是“十线谱”记法。石人望首先掌握了这种琴的拉法,后来又让其妹妹石圣华学习120贝司键盘式手风琴,石圣华由于已有一定的钢琴基础,学了两、三年后便于1937年左右(15岁)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了第一场中国人自己演奏的手风琴独奏音乐会。
王庆勋是总政歌舞团手风琴演奏家王碧云的父亲,王庆勋的弟弟王庆善在日本留学时学会演奏120贝司键盘式手风琴,四十年代初回到中国。他的演奏风格不同于舞厅、夜总会中的表演,演奏水平很高,经常演奏如《西班牙舞曲》等难度较大的世界名曲。在王庆善的影响下,王庆勋的五妹王秀鹃,女儿王碧霞、王碧云也经常以手风琴重奏的形式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在“中华口琴会”和“大众口琴会”的带领下, 20世纪30-40年代,上海和其它有口琴分会的城市举办过多次口琴、手风琴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以进行曲、圆舞曲等轻音乐曲为主,石人望根据当时驻上海美军第四海军陆战队军乐队的乐谱改编了一些演出曲目,例如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瓦格纳的《双鹰旗下》等等。演出时手风琴不但作为伴奏乐器,也经常以独奏、重奏、合奏的形式出现。音乐会良好的效果使听众认识到了手风琴音乐的美妙之处,随着乐器的改进和演奏者技巧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手风琴是卖梨膏糖者之乐器”的错误看法。口琴音乐的发展间接推动了手风琴艺术在上海的使用和传播。
口琴学会同时推动了手风琴教育的发展。石人望在其学会基础上创办了手风琴乐队,一些喜爱手风琴音乐的青年开始学习手风琴。中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就是在这一时期学习的手风琴,他最早是在口琴队吹奏口琴,1938年左右开始跟随石人望学习键钮式手风琴。
自从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工农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革命文艺的建设和发展。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革命文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有利的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政治结合、为群众服务。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大批的文艺工作者走上了抗日的最前线。他们分赴陕甘宁边区及华中、华北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各根据地原有的文艺工作者汇合起来,共同开辟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音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