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入中国的初期,由于手风琴“构造简陋,只供一般水兵和小市民玩弄,或是作为卖梨膏糖者用来招揽生意的工具,一向被人们所轻视,不能登大雅之堂。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的脑海里对手风琴还是有着这么一个不良印象 ”。乐器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手风琴在传入中国之初只是作为一种观赏和娱乐的高级玩具,或者作为外国礼物被收藏和赠送,或者被当作商业宣传的工具招揽顾客,很难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以至于当时在著名艺术家丰子恺的《音乐的常识》一书中,手风琴被错误地定论为“如同口琴一样,是一种不开化、简单的、如同儿童玩具般的乐器 ”。
除了三本正式出版的手风琴书籍,这一时期很难找到其它手风琴方面的文献资料,也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专职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三 手风琴在中国早期的应用
手风琴在中国早期的应用,是同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中国历史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促使手风琴在中国应用和传播的,是俄罗斯音乐家的移民、上海口琴音乐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文艺活动的繁荣。
19世纪末,沙俄迫使清政府与其签定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1898年,沙俄将中东铁路指挥部由圣彼得堡迁往哈尔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大批俄罗斯侨民又一次涌入中国的东北地区。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音乐素养的民族,在这些侨民中,有着许多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流亡到中国东北后,有的是为了生存而在异地传授技艺;有的是为了传播艺术而进行职业性的演出和教学;有的是用音乐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他们大都仍然继续着自己的音乐活动,陆续建立了许多演出团体和音乐学校。由于殖民者自身的音乐生活需求,使国人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接触到手风琴这件外国乐器。
手风琴在俄罗斯被称为“巴扬”,是一种非常普及的俄罗斯民间乐器,白俄移民中有不少人会演奏手风琴。中东清铁路局长夫人卡米拉?霍尔瓦特热爱音乐艺术,在她的努力下,铁路员工对音乐的渴求得到了满足,音乐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俄侨亲朋经常聚集在一起演奏音乐,其中具有浓郁俄罗斯韵味的巴扬是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由俄侨组建的艺术团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交响乐团”,这个乐团拥有六、七十名演奏员,主要由俄裔侨民音乐家组成,指挥为修沃克夫斯基等,活动范围主要在哈尔滨,是当时中国比较活跃、并具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外籍乐队 。此外还有1937年由哈尔滨北满铁路俱乐部的音乐爱好者成立的“俄罗斯古老艺术研究会”,这个团体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其中包括手风琴独奏与合奏 。
同时,为了满足俄侨子弟学习音乐的需求,这些艺术家在哈尔滨建立了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其中一些设立了手风琴专业。例如创建于1925年7月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就设有手风琴专业,手风琴教师由校长Y.M.戈尔德施京(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担任。哈尔滨音乐训练班(1927年10月成立)也是行政教育部批准的正规的音乐学校之一,聘请格拉西莫夫担任手风琴班教师。
沈阳音乐学院手风琴教授张子敏,就是在青年时期随同外教学习手风琴的。他于1942年16岁左右跟随俄罗斯籍教师尤拉学习手风琴,尤拉当时是哈尔滨交响乐团贝司兼手风琴演奏员,教授曲目以圆舞曲为主。1943年又师从毕业于德国汉堡音乐学院的捷克侨民布拉依茨学习键盘手风琴,学习了《溜冰圆舞曲》、《轻骑兵序曲》等乐曲 。中国手风琴制造家吴英烈也曾跟布拉依茨学习手风琴,张子敏介绍“吴英烈的手风琴技术非常好,当时已经能演奏《轻骑兵序曲》了 ”。吴英烈的学生吴天方曾向侨民马尔斯学习手风琴。这样,中国最早期的手风琴基础教育,实际上是从俄罗斯手风琴专家那儿开始的,他们成为中国手风琴教育的第一批教师,缔造了中国早期的手风琴演奏和教育力量,他们为了自身音乐生活需求而传入的西方手风琴音乐,成为中国早期手风琴演奏和教学的主要曲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这些教学活动缺乏专业的教材和系统的训练方法,而且主要以业余学习为主。中国手风琴的专业教学活动是建国后才逐步开展的。